大撤退!国有能源巨头突然抛弃用户侧储能,背后暗藏行业寒冬?
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纸公告,揭开了工商业储能投资商面临的严峻现实。这家国有控股企业决定放弃增量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及充电桩类项目投资建设,存量项目也只“稳慎推进”。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及充电桩项目在公司新能源业务中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已无法满足公司投资收益要求。”豫能控股在公告中直言不讳。
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国有控股企业,并非唯一做出此类决策的公司。2025年以来,储能行业已有超270亿元项目宣布调整计划,17家企业陆续延期或终止储能项目。
从5月份江苏电价政策一声惊雷,40%的工商业储能项目收益率瞬间击穿底线,5亿投资近乎打水漂。这不是末日幻想,而是2025年工商业储能行业的真实写照。
“一个月就几千块钱,你还要在我的厂房里放个‘定时炸弹’。”这是投资商在开发项目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行业爆发式增长背后,设备价格从2023年中的1.5元/Wh骤降至0.6元/Wh,部分企业甚至报出了0.4元/Wh的白菜价。价格战惨烈到让头部企业都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经被追捧为“万亿蓝海”的储能赛道,如今正经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国家电投旗下吉电股份宣布不再投资建设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200M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万润新能终止了约50亿元的“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科大国创、高澜股份、科信技术等企业也纷纷加入项目终止或延期的行列。这一系列的变动标志着储能市场正式进入加速洗牌阶段,企业们不得不重新评估项目经济性,以控制风险。
面对行业巨震,一线投资商2025年的首要任务很简单——活下去。
“做新能源,就跟坐过山车一样,一年好,一年坏。”这已成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感受。和光伏不同,工商业储能项目的开发本身边际条件复杂得多,落地很难。对小项目来说,收益不够吸引人;对超大型项目而言,大家又挤破了头去抢。
五大痛点,直击投资难题
工商业储能项目投资暗藏多重风险。首先是设备质量与服务风险。当前储能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大量缺乏技术积累的企业涌入,导致设备质量两极分化。
二是投资决策风险。在项目争夺激烈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陷入“规模竞赛”误区。投资者为抢占市场份额,将储能容量从测算最优强行提升,导致40%容量长期闲置。
三是政策合规风险。分时电价政策作为储能收益的核心支撑,其调整对项目经济性产生决定性影响。2024年全国有13个省份调整了储能相关政策,平均调整周期缩短至8个月,远超项目5-8年的投资回收期。
四是市场竞争风险。行业爆发式增长引发激烈竞争,2023年工商业储能相关企业新增5万家,导致市场呈现“量增价跌”态势。
五是安全运营风险。工商业储能系统多部署于人员密集的厂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安全事故后果严重。2024年全国已发生17起工商业储能安全事故。
未来之路,洗牌后的行业新生态
储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新能源发电、电网调度、用户侧需求深度绑定。那些能构建“发电-储能-运维”一体化生态的企业,将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电力现货市场全国一张网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已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的目标。
当电力改革的速度加快,就是真正考验运营能力的时刻了。最终市场会向极少数的头部聚拢,特别是有运营能力的头部。这不是一个百米冲刺,而是一个长期耐力赛。
豫能控股的撤退不是终点,而是行业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