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严重威胁。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地球系统自然碳循环路径,导致温室气体超量、超前排放,地表温度持续攀升,达到近150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夏天全球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此外,俄乌局势持续升级,“北溪”天然气输送管道被迫停运,欧洲面临断“气”挑战,能源短缺叠加地缘政治因素,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挑战。能源转型,成为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及能源短缺问题的全球性发展趋势。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减碳成为全球共识。人类的减碳思维与行动,推动能源演化从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向新能源时代发展;相应的能源体系也将从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发展,从碳基能源向非碳基能源转型。
在这场能源大转型的背景下,哪些产业将迎来大机遇?
储能产业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积极开发和消纳清洁能源成为社会共识。我国绿色电力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综合效率不高、各类电源互补互济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大规模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则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在政策利好与能源结构改变的驱动下,储能发展增势迅猛,“新能源+储能”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30GW以上。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为5.76GW。这意味着4年间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
随着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发布,储能产业开始崛起,资本市场随之起舞,不少权威投资和研究机构给出了万亿的市场规模预期。在能源结构变革、多重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储能产业正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实际上,中国光伏装机量每年都在递增,在完善的产业链和快速革新的技术引领下,中国光伏行业继续保持着产业规模、生产制造、技术水平的全球领跑地位。预计未来1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或超10亿千瓦。光伏行业在未来二三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都会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和施展舞台。中国光伏或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
热泵,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非燃烧的方式获得持续且可控的热能。热泵的技术特征,决定了它要消耗一部分电能而产生倍增的热能,所以热泵具有“产热”的特点。在人类直接使用的能源中,“热能”占80%以上,光伏、储能解决能源的来源问题,而热泵则解决能源的高效使用问题。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光伏、储能和热泵被一同定义为新能源产业链。
中国作为全球热泵产业链中心,正在承接来自全球市场的爆发式需求。根据产业在线的数据,8月我国空气能热泵出口额同比增长59.9%至1.2亿美元,累计来看,1-8月空气能热泵出口额累计增长63.1%,不少企业的订单已排到了明年。据热泵十大品牌热立方海外市场负责人介绍,今年热立方出口欧洲的订单比去年同期翻倍增长。信达证券的研究报告称,热泵行业的潜在规模超过4000万台,对应市场规模接近万亿。
新能源汽车将引领三大革命:第一,电动车本身的革命;第二,新能源本身的革命;第三,智能化革命。所以新能源汽车既是电动车辆,也是储能装置,还是智能终端。今后20~30年,这三个革命将会引发交通装备与能源化工相关产业发生重大变革。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40%。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来说,不但有效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而且将极大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地位,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是我国实现汽车业“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当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围绕新能源相关的四大产业迎来历史性大机遇,每个组织与个体都值得思考:我与这四大产业会有什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