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储能巨头赴港“生死闯关”:为何市值+收入成主流通道?
近期,宁德时代、海辰储能、先导智能、江苏正力新能、钧达股份、双登集团、广东金晟新能源和南都电源等多家中国内地储能及相关细分领域企业,纷纷选择在港交所排队或挂牌上市,掀起新能源赴港融资热潮。
01
港股吸引力增强:A+H上市优势凸显
自沪港通、深港通开启以来,“南向”资金占港股主板成交额的比例已从2018年的不足10%攀升至2024年的逾30%,表明内地资本对港股的参与度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国际机构投资者回暖,2024年全球新上市公司平均募资额较2019–2021年翻倍,其中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跨国基石投资者对TMT与新能源板块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资金结构的变化,不仅提升了A+H公司在港的流动性,也增强了赴港定价的吸引力——过去常见的H股对A股七折以下折价现象已缩窄至七至八折,部分头部公司甚至出现A股对H股“正溢价”。
在监管和制度层面,2024年4月证监会明确支持内地龙头赴港上市,并推出五项合作举措;自2021年起,港交所通过SPAC、新红筹简化、特专板等改革,也为储能、新材料等高成长行业提供了绿色通道。两地备案和上市流程不断加速,A+H公司从备案到上市的窗口期已由原先的12–18个月压缩至9–12个月,上市费用也从A股的3%–6%降至2%–4%。在美ADR审查趋严的背景下,双重上市成为企业“避险”与多元化融资的优选路径。
双重上市不仅帮助企业拓宽了投资者基础——H股以国际机构和高净值个人为主,A股以公募基金和散户为主,还赋予了更多灵活的融资工具,如配股、可转债和优先股,便于高频补充资金并吸引长期锁定资金。更重要的是,H股的国际流通股地位为企业提供了并购“货币”与全球合作的信用背书,未来这些储能及新能源龙头可借助港股平台,与全球能源、电力、汽车、金融等伙伴展开联合研发、项目共投和产能联盟,加速构建纵横一体化的全球生态圈。
02
港股上市的主要条件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HKEX)主板挂牌,企业需同时满足质化和量化的多项门槛,包括:
测试/类别 | 指标 | 要求 |
盈利测试(三选一) | 最近一年归属于发行人股东的盈利 | ≥ 3,500 万港元 |
前两年累计盈利 | ≥ 4,500 万港元 (即三年累计 ≥ 8,000 万港元) | |
市值 + 收益 + 现金流量测试(三选一) | 上市时市值 | ≥ 20 亿港元 |
近一年收入 | ≥ 5 亿港元 | |
过去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 | ≥ 1 亿港元 | |
市值 + 收益测试(三选一) | 上市时市值 | ≥ 40 亿港元 |
近一年收入 | ≥ 5 亿港元 | |
经营要求 | 完整会计年度经营记录 | ≥ 3 个完整会计年度 |
管理层稳定性 | 过去 3 个会计年度内保持不变 | |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稳定性 | 过去 1 年内保持不变 | |
公众持股要求 | 公众持股比例 | ≥ 25% |
公众股东人数 | ≥ 300 名 |
03
目标企业上市可行性评估
海辰储能
A股撤退背景:2023年7月,海辰储能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A股上市辅导协议并向厦门证监局备案后,因战略调整于同年终止辅导,放弃A股路径。
首次港股申报:2025年4月2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为首度在港申报,招股书未出现失效记录。
财务符合性:
盈利测试:2024年净利润2.88亿元(约3.2亿港元),但2022-2023年累计亏损37.52亿元,不满足盈利测试要求。
市值+收益测试:2024年营收129.17亿元(远超5亿港元),且估值超250亿元人民币(约283亿港元),符合“市值≥40亿港元且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标准。
核心驱动力:2024年营收129.17亿元、全球出货量35.1 GWh列第三,估值超250亿元,具备足够市值与公众持股基础。
上市可能性:无前次港股招股书失效风险,财务与市场地位匹配港交所标准,预计过会机会极高。
先导智能
首次港股申报:2025年2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H股申请,为第一次港股尝试,无撤回或失效记录。
财务符合性:2024年收入118.55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30亿港元,远超5亿港元门槛。按年报披露及市场估值,其市值预估亦远超40亿港元要求。因此,先导智能不仅可通过利润测试,也具备“市值+收入测试”的合规条件。
保荐与公众持股:中信证券、摩根大通联席保荐,公众持股有望满足25%比例要求。
上市可能性:财务测试合格、行业龙头地位明显,高度具备过会和成功上市的条件。
双登集团
A股撤回:2024年4月9日,双登集团在深交所创业板IPO问询后主动撤回申请。
港股递表及次数:2024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5年3月11日第二次递交,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华泰及建银。
财务符合性:2022–2024年营收约40.7–45亿元,净利润2.81–3.53亿元,前两年累计也远超 4.5 亿港元。满足利润测试要求;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占比10.4%,行业地位第一。
失败风险因素:A股失败因问询重点集中在业务创新性、销售模式及对赌条款处理。
上市可能性:无港股失败记录,财务与公众持股条件齐备,高度可能成功上市。
广东金晟新能源
A股辅导终止:2024年8月终止A股上市辅导协议,转战港股。
港股首度递表:2024年12月20日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保荐人为中金、招银。
财务符合性:2024年上半年收入9.95亿元,2023年收入28.92亿元,净亏损1.47亿元,不符合利润测试;但收入远超5亿港元、估值120亿元人民币(约140亿港元)满足“市值+收入测试”。
失败风险因素:无港股失败记录;A股辅导撤回因市况与政策考量。
上市可能性:高。收入及市值均符合替代测试,且无流程障碍。
南都电源
首次港股申报:2025年4月23日正式启动港股上市事项,为首次申报,无历史撤回或失效记录。
财务符合性:2024年亏损15亿元,不符合利润测试;2024年营收79.8亿元满足收入测试,市值约129.77亿人民币(≈147亿港元)也超过40亿港元门槛。
失败风险因素:无港股失败记录,财务与公众持股条件齐备,高度可能成功上市。
上市可能性:高。收入及市值均符合替代测试,且无流程障碍。
1.高可能性:海辰储能、先导智能、双登集团盈利或市值+收入双重基础雄厚,市场地位领先,公众持股及保荐人安排均已到位,三者过会几无悬念。
2.中高可能性:广东金晟新能源、南都电源均凭借充足的市值+收入测试资格满足上市门槛;但受短期亏损及现金流波动影响,需在招股书中进一步强化:
04
风险预警
需重点提示以下风险:行业政策方面,中国储能补贴退坡及欧盟《新电池法》碳足迹要求或削弱企业长期盈利能力,须在招股书中开展量化敏感性分析;港股流动性方面,若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外资撤离,将可能压低发行估值;地缘政治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供应链本地化的强制性要求,也可能对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企业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05
结语
在当前资本环境下,“市值+收入”测试已成为储能与锂电装备企业上市的主流通道,反映出市场对规模与成长优先于短期盈利的共识;未来,随着行业洗牌和盈利能力提升,更多公司将尝试回归利润和现金流测试,推动整个生态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本文来源:中国储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