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趋势:钠电储能渗透,长时储能崛起!
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PCS、EMS、BMS、温控等组成。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逆变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最终应用场景包括电站、电网公司、工商业、家庭户用等。
锂系主导、钠电加速渗透、长时储能崛起
电化学储能逐步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主力技术,技术路线向多元化、高性能、高安全、低成本方向发展。
发展路线:
1)短期来看,磷酸铁锂仍是主力;
2)中期来看,液流、钠离子在各自细分场景崛起;
3)长期来看,固态、新型液流及多技术耦合将构建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资源可持续的新一代储能体系,支撑全球碳中和与能源互联网建设。
我们预计未来五到十年,电化学储能将呈现出“锂系技术主导、钠离子技术加速突破、长时储能逐步崛起”的发展格局。
1)当前,磷酸铁锂已经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主流技术路线,凭借较低的系统成本、良好的安全性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广泛应用于电网调峰、工商业及户用储能。
2)与此同时,锰系改进型电池(LMFP/M3P)逐步实现产业化,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与耐热性能,有望在储能高端市场与部分动力市场实现对 LFP 的补位。
3)钠离子电池因资源禀赋广泛、低温性能优异、潜在成本更低,已进入示范与早期商业化阶段,预计在 2025–2028 年逐步放量,主要应用于户用、工商业及低续航交通场景。其在降低储能系统成本、缓解锂资源依赖方面具有战略价值,潜力较大。
4)长时储能:面向 8–100 小时的长时储能需求,液流电池、锌系电池、铁—空气电池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示范部署。液流电池凭借功率与容量解耦、循环寿命长等特点,适合调峰与高频次循环场景;锌系电池具有较高安全性与资源优势,适合 3–10 小时场景;铁—空气电池以极低的单位容量成本切入 100 小时级别市场,成为多日级储能的潜在解决方案。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提升,系统对长时储能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这些技术具备一定长期投资潜力。
5)固态电池:成本较高、规模化制造难度大,短期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应用尚早期,长期需密切跟踪降本进度。
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对比
我国储能需求方主要是各大电力集团,供应商为各大集成商以及电芯企业等。中国储能需求主要为源网侧大储需求,以招投标为主的交易形式。据统计,中国 2024 年共发布储能系统中标信息共 181 项,共计规模超 15.3GW/54.7GWh。从业主来看,2024 年共有 65 家业主/开发商完成了储能系统招标工作,头部参与方主要为各大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