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交易!印度龙头正“偷偷牵手”中国储能企业
有报道显示,印度最大的几家企业集团,包括Adani集团、信实工业集团以及JSW集团,一直在与中国企业进行低调交易。
据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商业大亨、Adani集团董事长近期曾秘密访华。在访华期间,他与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以及电动车巨头比亚迪进行了会面,双方探讨了在电池制造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尽管Adani集团对外并未明确承认具体的合作事项,但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类技术合作对于印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产品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指标都具有明显优势。若Adani集团能够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将有助于印度提升本土储能电池的生产水平,满足其在可再生能源并网以及电动汽车储能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由亿万富翁萨詹・金达尔领导的JSW集团已经与中国奇瑞汽车签署协议,为其新能源汽车项目引进关键零部件与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储能系统,奇瑞汽车在电池管理系统等储能相关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的积累。JSW 集团通过与奇瑞合作,能够获取相关技术,优化自身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性能,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从而在印度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亚洲首富穆克什・安巴尼旗下的信实工业集团正考虑投资中国本土电池科技公司,以此进军燃料电池和电池制造领域。燃料电池和先进电池制造是储能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处于世界前列。信实工业集团的这一举措,旨在借助中国的技术力量,在印度新兴的储能市场中抢占先机。
“传统的和新兴的印度企业集团进军电池储能和清洁出行等新兴领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技术,导致它们高度依赖中国。” 印度全球贸易研究计划创始人、前印度政府贸易谈判代表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如此表示。
与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相对高调的并购等合作方式不同,印度企业与中国企业在储能等领域的合作采取了较为谨慎低调的策略。这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中方企业对于核心技术输出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储能技术作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在技术合作中会仔细评估风险,确保自身技术优势得到合理保护;另一方面,印度对外资的政策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和限制,这也使得双方在合作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规划合作路径和方式。
从舆论层面来看,印度企业与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合作正迈入一个新阶段。过去,中印商业合作大多集中于小型企业,而如今印度大型财团的积极参与,标志着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有消息称,为了规避政策限制,印度企业还在尝试通过新加坡、越南等第三国的中企子公司签署供应商协议,以获取中国的储能技术和产品。
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印度本土制造业在储能相关领域面临的瓶颈。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印度企业一直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中国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中国企业能够大规模生产高性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这是印度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行业分析师指出,供应链稳定性也是印度车企等相关企业转向中国寻求储能技术合作的关键动因。“印度汽车公司的供应链近年频繁中断,” 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表示,“随着这些公司扩大其电动汽车产品组合,确保核心零部件如储能电池的稳定供应将成为关键竞争优势。” 中国拥有完善的储能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电池生产,再到系统集成,各个环节都具备强大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能够为印度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看,印度企业转向中国寻求储能技术合作也受到多方面因素推动。今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自今年6月以来,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国防部长辛格以及外交部长苏杰生密集访华,高层互动的频率远超以往数年。并且,印度总理莫迪本月还有可能访问中国并参加于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高层之间的密切交流为两国企业在储能等领域的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此外,特朗普政府威胁大幅提高对印关税,这给美印关系带来了巨大的 “信任赤字”。在此情况下,印度为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外国直接投资下滑的局面,开始流露出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经贸联系的意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印在储能技术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距离正逐步拉近,预计未来中印企业在储能领域的低调合作还将进一步升温。尽管2020年的边境冲突曾使中印关系遭遇挫折,但近期双方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措施。例如,印度恢复对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中国放宽对印尿素出口限制,停滞5年的中印直飞航班也有望最快在9月重启。并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18日启程访问印度,并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据悉,中印两国还在就重启边境贸易展开谈判,虽然边境贸易额在双边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不足1%,但其恢复将为两国经贸关系正常化释放积极信号,进而促进储能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来源:国际储能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