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地板价”炮灰!山东风光竞价开启,一起商议报出黄金价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行业热点:山东,作为全国首个启动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的省份,正式打响了第一枪。
这次的政策,信号很强,魄力也足。虽然在政策理解的深度上,或许还有探讨空间,但山东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规则设计得相对公允,简单易懂,为新入行的朋友们降低了门槛。
这其中释放的关于量、价、期的几大信号,非常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一、读懂规则:风光各有哪些分类?
首先,我们得把竞价的“选手”分清楚。山东这次把风电和光伏分得很细,申报范围需要扣减自发自用电量。
风电(两大类,细分四小类)
陆上风电(包含集中式和分散式风电)
海上风电(包含省管海域、深远海)
光伏(两大类)
集中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包含工商业自发自用)
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考核小时数和申报电量计算公式,可以说是“量体裁衣”。
▲ 建议复制保存,仔细研究
二、规模与价格:市场释放了什么信号?
根据官方给出的考核小时数和机制电量比例,我个人做了个推算,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市场规模:
风电:下半年可竞价总规模不少于102亿度,按1700h的保守小时数估算,对应约6GW的装机规模。
光伏:下半年可竞价总规模不少于16亿度,按1002h的小时数估算,对应约1.6GW的装机规模。
再来看价格上下限:
价格上限:风电、光伏均为 0.35元/度。
价格下限:风电 0.094元/度,光伏 0.123元/度。
💡 信号解读:
不难看出,风电拿到的“蛋糕”更大(占总盘子超87%),价格下限也更低,明显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而光伏在总盘子中仅占约13%,份额确实偏少。
三、核心博弈:投资商应该如何报价?
面对 6GW(风) vs 1.6GW(光) 的巨大差异,我们能看到政策的深层用意。
对于光伏而言,山东每年新增装机中光伏过半,但这次给的容量却这么少。笔者大胆猜测,这主要是因为:
鼓励入市:扣除大部分工商业自发自用后,剩余部分进入机制电量做基本保底,意在鼓励更多光伏项目主动进入电力市场,直面竞争。
发电特性:光伏的发电时段相对固定,在电力市场中不具备价格优势,通过保底机制避免“硬着陆”。
对于风电而言,机制电量给得如此充足,更像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这是留给投资商的“定心丸”——总盘子足够大,大家不用过度内卷!
所以,请风电投资商们认真思考:
真的还要报“地板价”吗?
如果每次竞价,大家都直奔下限而去,那竞价机制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下限价约等于最终成交价,这并非政策初衷。
那么,合理的价格锚点在哪里?
政策原文提到:“综合考虑中长期市场价格与一次能源成本、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衔接”。
这里的“一次能源成本”是关键。我们以煤电为例,近期5500大卡标煤价格在650元左右,与一些央国企交流得知,680元是煤价的一个分水岭。在此成本下,百万千瓦级的先进煤电机组,其度电能源成本约在0.2元/度。
这个价格代表了火电的领先成本水平,其他机组只会更高。在公平交易的市场里,火电不会亏本卖电。因此,0.2元/度左右可以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价格锚点。也许你会说煤电还有调峰收入,有容量电价等等额外收入,我也理解,只是这些容量市场的收入,定然不会作为火电的主流收入,电厂的主要收入来源,合理情况下还是应当来源于电能量收入,这是一个各方博弈的结果,不存在一刀切的情形。
希望新能源投资商们能理性看待市场,不用焦虑,报一个企业自己能够接受的合理价格,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的竞争生态。
四、特别提醒: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
最后,想对拥有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朋友多说一句:
千万不要以为可以“躺平”!
根据我的理解,如果您的项目自用比例不足80%,或自用小时数不足1002h,依然可以申报机制电量。但前提是,您需要主动办理入市,或委托代理商参与竞价。
如果您什么都不做,将不会像老项目一样被默认纳入机制电量,而是被动接受波动的市场现货价格,这个价格可能就几分钱的均价了,
风险难以把控。
当然,自用比例超过80%的项目确实可以选择不参与。
不得不说,山东省这次的工作做得很细,连申报的具体操作手册都已备好,非常贴心,值得点赞!👍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期待最终的竞价结果,也希望大家都能竞争到一个满意的价格。
(来源:峰和行者)